2023年至2025年,襄阳市中心医院科技成果转化捷报频传:成功转化项目8项,合同总金额1471.75万元,涵盖医疗器械、医疗耗材、智能诊疗软件等多个领域,孵化出“多功能患服”“一次性旋转异物钳”等多项惠及患者的产品。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该院深入实施“制度创新、平台赋能、协同联动、人才培育”战略(简称“四核驱动”战略),不仅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创新动能,也为襄阳加快建设汉江流域科技创新中心贡献了重要力量。
制度破冰——激活临床创新“源头活水”
医学科技创新源于临床,最终服务于临床,是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襄阳市中心医院深知,释放这一活力,关键在于制度保障的破冰突围。
2023年,该院系统构建了知识产权管理全生命周期制度体系,出台了《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
这些制度首创性地实现了该院知识产权清单化管理、科学化评估评价、成果清晰赋权、高效应用推广、激励性收益分配(明确规定发明人团队享有80%至90%的转化净收益)和国有资产规范化管理,为成果转化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石”,显著提升了转化效率与质量,有效降低了风险与成本。
“真金白银的激励和对职业发展的认可,激发了大家的创新热情。”襄阳市中心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处主任武峰说。激励不仅体现在高比例的收益分配上,该院还配套出台年终绩效奖励政策,将转化成效作为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的核心加分项。
据统计,2023年至2024年,该院为转化人员兑现转化收益近30万元,发放相关奖励近2万元。
制度的“春风”催开了临床创新的“繁花”。
眼科护士符娟和吉静雅看到术后患者冰敷不便,受眼罩启发,研发出贴合眼部、内置柔软硅胶、可循环使用的“冰敷消肿眼罩”,解决了传统冰袋易滑落、温度不均、舒适度差的问题。
血液内科护士许玲根据体弱患者输液时需要短暂休息的实际情况,发明了“带折叠凳的静脉输液辅助器”,让患者能随时坐下休息。
此外,暖箱呼吸机管道固定架、改良式手腕带、一体化引流管冲吸装置、皮下注射定位贴等一批源于临床痛点、解决实际问题的“小发明、大实用”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武峰表示,该院专利有效申请量占比从2023年的9.5%飙升至2024年的91.3%,更具含金量的发明专利占比也从5%提升至15%,创新活力实现质的飞跃。
平台筑基——打通实验室到病床的“最后一公里”
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病床的过程中,高效的转化平台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桥梁。襄阳市中心医院精心构建了全方位、立体化的成果转化支撑体系。
为促进成果转化更加规范、科学、高效,2023年,该院创新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处,集聚临床医学、护理、信息技术、运营管理等多领域人才,负责成果转化管理与运营。
为挖掘和培育高价值科技成果,该院开设“科技成果转化门诊”,提供成果评估、政策解读、资源对接等一站式服务。截至2025年2月,该院共服务769人次,指导近300项专利申报,成功促成7项成果转化。
为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2024年,该院创建“湖北省瑞德医疗科技服务有限公司”,专业化开展知识产权商业化运营,收益用于中试熟化(实验室成果向规模化生产过渡的关键阶段)和建立成果转化基金,形成良性循环。
在完善内部机制、提升转化效能的同时,该院积极搭建外部平台,进一步拓展转化渠道。
在襄阳市卫健委、知识产权局、科技局等支持下,该院牵头成立了“医疗行业知识产权隆中联盟”。联盟成员单位从襄阳市扩展至全国17家医院,包括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实现从地区到全省再到全国的覆盖,跨区域协同转化能力显著增强。
该院还依托湖北科技创新供应链平台“天网”等技术成果供给平台,发布近200项科技成果供给信息,提升医院科技成果的曝光度和影响力,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合作机会。
“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核心使命是打通‘成果束之高阁’的梗阻,让源于临床的‘金点子’更快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惠及广大患者。”武峰说,平台效能在实践中不断显现,2025年4月,该院与湖北恒维通、武汉大势恒通、世医智康等科技企业签约,推动3项前沿科技成果加速走向临床应用。
协同聚力——构建开放融合创新生态
微型机器人体内精准送药、人工智能预测疾病趋势、3D打印个性化器官组织……这些科幻般的场景随着医工交叉研究的深入逐步成为现实。
面对医工交叉创新发展带来的机遇,2023年至2024年,该院完善“产业出题、科研答题、市场阅卷”的协同创新机制,统筹资源,凝聚合力,为医疗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深化产业协同。该院与上海联影、四川科伦、河南驼人等国内知名医疗器械企业、制药企业签订战略协议,建立“专利池+需求库”双向匹配机制,精准对接企业技术需求与医院科技成果。
强化科教融合。该院与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广州医科大学等高校达成合作,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科研人才培养,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拓展平台合作。该院加入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简称武创院)发起的临床资源合作联盟,携手同济医院、协和医院、中南医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等近十家省内外知名医疗机构及科研院所,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
开放融合创新生态带来的是科研成果的重大突破。2024年,该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创历史新高;获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项,位居全省市州前列;承接注册类药物和器械临床试验项目近150项,奠定了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为持续深化医工交叉创新发展,在2025年襄阳市医工交叉科技创新发展大会上,襄阳市中心医院联合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行业领军企业、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等3所知名高校、武创院等2家科研机构,搭建协作桥梁,谱写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新篇章。
人才引擎——锻造专业转化“生力军”
“科研成果转化非一人之功,关键在于培养骨干,带动全员。”襄阳市中心医院科研处主任兼内分泌科主任徐少勇说,在医工交叉创新发展的大环境下,掌握医学与工程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是推动成果转化的核心动力。
为此,该院将人才作为推动医工交叉创新发展的核心动能,积极开展系统性、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与引进工作,为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提供坚实保障。
为了激发临床一线医务人员的创新活力,该院于2024年12月启动“科技成果引擎计划”,深入科室,通过专题培训与圆桌探讨等方式,培养医务人员创新思维,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果转化意识。目前,该计划已先后走进妇产科、儿科、内分泌科、中医科、皮肤科、整形外科、骨科、重症医学科、康复医学科等科室,吸引1000余名医护技人员参与。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底,该院专利申请量接近2024年全年申请量的80%。
为进一步提升成果转化的专业性和成功率,解决转化过程中的瓶颈问题,该院积极引入外部智力支持,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科技成果转化专家及高级技术经理人担任该院成果转化指导专家。这支团队汇聚技术、金融、产业等多领域资源,为襄阳市中心医院提供专业咨询服务,有效解决了多个转化项目面临的技术难题和市场风险问题。
展望未来,襄阳市中心医院将持续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前瞻视野和坚定步伐,深化“四核驱动”战略,系统布局智能诊疗、生物材料等新兴领域,着力构建数字医疗生态;重点培育高级技术经理人队伍,加快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深化国际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化激励机制与风控体系。
“我们的目标是明确的。”襄阳市中心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力争在2026年前,成功推动2项至3项具有重大临床价值的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应用,年度转化合同金额突破2000万元,将医院打造成为立足襄阳、辐射汉江流域的‘全链条医工交叉创新示范高地’,让尖端医疗技术更快更广地惠及人民群众,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加强劲的‘襄阳创新力量’!”